经曰∶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。石器炒成砂,再研,糯米糊丸,梧子大。
足少阴肾脉侠舌本,足太阴脾脉连舌本,手少阴心别脉系舌本,三经虚则痰涎塞其脉道,舌不转运而不能言;或三脉亡血,舌无血荣养而喑。三阳之厥,多得于失下,此为热厥;少阴之厥,悉属于寒厥,阴之热厥,仲景书仅有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一条,果如传邪之说,则在四五日固得矣,论中何云一二日,不知何经之邪神速若此。
脾中有湿则生痰,病不由于脾,故无痰;肺中有火则咳,病本于肺,火盛则津枯,故干咳。辛温用则不寒,不虚不寒,则脾胃治而痰饮散,咳嗽止矣,用槟榔者,取其性重,可以坠痰,经所谓高者抑之是也。
然太阳从表得之,肤腠不宣,水气为玄府所遏,故以小青龙发之;少阴由下焦有寒,不能制服本水,客邪得深入而动其本气,缘肾阳衰而提防不及也,故用真武汤温中镇水,收摄其阴气。 此手足少阴药也。
治泻久腹痛渐已,泻下渐少,以此止之。推原其故,厥阴与少阳,一腑一脏,少阳在三阳为尽,阳尽则阴生,故有寒热之往来;厥阴在三阴为尽,阴尽则阳接,故有寒热之胜复;凡遇此证,不必论其来自三阳,起自厥阴,只论热与厥之多少,热多厥少,知为阳厥;厥多热少,知为阴厥;热在后而不退,则阳过胜而阴不能复,遂有喉痹、便血等证;厥在后而不退,则阴过胜而阳不能复,遂有除中、亡阳等证。
经曰∶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也。今则不渴而尿多,明是下焦无阳,不能统束肾气,以致阴火沸腾,故见足心发热如焚也。